幹熄焦的發展曆史
幹熄焦起源于瑞士,20世紀40年代許多發達國家開始研究開發幹熄焦技術,采取的方式各異,而且一般規模較小,生産不穩定。進人60年代,前蘇聯在幹熄焦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實現了連續穩定生産,獲得專利發明權,并陸續在其國内多數大型焦化廠建成幹熄焦裝置。到目前為止,前蘇聯有40%的焦化廠采用了幹熄焦技術,單套處理量在50~70t/h。但前蘇聯幹熄焦裝置在自動控制和環保措施方面起點并不高。
20世紀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機促使幹熄焦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資源相對貧乏的日本,率先從蘇聯引進了幹熄焦技術,并在裝置的大型化、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方面進行改進。到90年代中期,日本已建成幹熄焦裝置31套,其中單套處理能力在100 t/h以上的裝置有17套,日本新日鐵和NKK等公司建成的幹熄焦單套處理量可達到200 t/h以上;裝焦方式采用了料鐘布料,排焦采用了旋轉密封閥連續排焦,接焦采用了旋轉焦罐接焦等技術,使氣料比大大降低,極大地降低了幹熄焦裝置的建設投資和裝置的運行費用;在控制方面實現了計算機控制,做到了全自動無人操作;在除塵方面,采用了除塵地面站方式,避免了幹熄焦裝置可能帶來的二次污染。日本的幹熄焦技術不僅在其國内被普遍采用,同時它将幹熄焦技術輸出到德國、中國、韓國等國家,其幹熄焦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世紀80年代,德國又發明了水冷壁式幹熄焦裝置,使氣體循環系統更加優化,并降低了運行成本。德國蒂森斯蒂爾奧托(TSoA)公司成功地将水冷栅和水冷壁置人幹熄爐,并将幹熄爐斷面由圓形改成方形,同時在排焦和幹熄爐供氣方式上進行了較大改進,幹熄爐内焦炭下降及氣流上升,實現了均勻分布,大大提高了換熱效率,使氣料比降到了1000 m3/t焦以下,進一步降低了幹熄焦裝置的運行費用。TSOA幹熄焦技術在德國得到推廣,同時該技術還輸出到韓國和中國的台北。
幹熄焦工藝發展至今,雖然出現了不同的形式,但基本工藝流程大同小異,隻是在裝焦、排焦、循環氣體除塵等方面有所區别。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TSOA公司設計的幹熄焦工藝和日本新日鐵設計的幹熄焦工藝,這兩種典型的幹熄焦工藝在消化吸收前蘇聯幹熄焦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都有所創新,形成各自的特點,并使幹熄焦技術及其應用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中國的鞍山焦耐院和首鋼設計院,以及武鋼、寶鋼、首鋼在吸收消化日本幹熄焦技術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幹熄焦是目前在國外已經成為較廣泛應用的一項節能技術,近幾年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很多工程中得到了應用,武鋼、馬鋼、通鋼等一些大型鋼廠幹熄焦工程已陸續投産,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聯系電話
微信掃一掃